2025年09月11日
微信

特写 | 四代信仰传承与事奉:我和我的家,去到哪里哪里就有服事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9月11日 14:12 |
播放

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基督徒要持守住个人信仰是件不容易的事,要做好家族信仰的传承就更具挑战了,但如果还要全家起来事奉,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

但是认识张姐妹并听过她的分享后,那句约书亚曾向上帝的告白,也向着以色列人劝勉的话——“至于我和我的家,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”便一直回荡在笔者心中。

一、张姐妹

六年前,一个深冬的早晨,窗外刮着呼呼作响的西北风,屋内的小讲台旁站着一位讲道人。她一头干练蓬松的短发,也是屋内头发最黑的人,她就是张姐妹。她边讲边拿起笔,轻轻侧过身子在白板上快速地写下要点。当她再转回头面向大家时,就能看到她略微泛红的脸蛋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。她放慢语速、提高音调、身体前倾,重复了一遍自己所写的内容。台下坐满了头发花白或全白了的老人们。

六年后,再见到张姐妹还是在一个刮风的冬天。她好像一点没变,保持着干净利落的短发、爽朗的笑声、直率的个性与一颗热情赤忱的爱主之心。

从流浪到回归教会

张姐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,她回忆说自己在十几岁时,就清晰地领受了上帝的呼召。但是,她在信仰上还有一些未被解答的问题,于是只要听说哪里有聚会,不管多远都去参加,可以说她跑遍全国各地去寻找耶稣。

十八年前,她听了一场福音大会信息,自己的心里终于清楚了,人也安静下来了。正当自己满腔热情想要回到教会,期待着大干一场的时候,教会却发生了纷争,不要张姐妹回来。

怒气之下,张姐妹离开教会,去外面漂泊。那三年中她经历了很多波折,心里充满了对上帝的愤恨,甚至不去祷告了。

当时张姐妹的孩子生病住院了。护士提着张姐妹孩子的小脚丫子,从病房一会儿跑进来一会儿又跑出去。孩子就一直这样被折腾,张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又生气又难过。其实,医院并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案,她实在走投无路了,就冲进卫生间向主祷告:“你让孩子成这样子,又为什么要让我生下来?”主对她说:“你的孩子病了,那我的孩子呢?”

这一回应一下子就击中了张姐妹的心,她想到自己撇下教会三年有余。当天,她就赶回家开始祷告,直到凌晨。在祷告当中,她的灵里变得清晰起来,她知道自己要回去了。但是回去的路费成了大问题,他们家庭在外这些年,一直住在一间出租屋里,经济状况相当拮据,已经没有什么钱可以拿出来了。在祷告中,她却有一个感动——上帝会派人来帮助她。虽然她不知道这个人是谁,但他相信自己会遇见。

正在这时,张姐妹的丈夫收到一个备注为“范姨”的电话,他们以为这个电话或许是曾经聚会上偶然添加的一位阿姨打来的。但接通电话才知道,这是一位之前在聚会中做过“翻译”的姐妹。这位姐妹想介绍两位老师过来,看看张姐妹家是否能做接待。

张姐妹就凭着像寡妇接待以利沙一样的心接待并服事了两位老师。老师们在临走时送给他们一个信封,打开后里面有500元。张姐妹一家就拿着这些钱重返教会。

张姐妹感叹说:“真的是奇事!自从我回去之后,也发生了很多神迹奇事,感谢上帝。”

这不是我的计划,是圣灵的引导

这么多年的服事并不轻松,像六年前笔者遇上的那种老人聚会,并不是只用坐在房间里讲几篇道那样简单。每年都会有几十位老人从临近的县镇赶过来,既要有讲台的服事,还要有食宿方面的安排。就拿厨房服事而言,同工们需要提前预备食材,从采购到做饭,再从用餐到清洗,或许除去睡觉休息的时间,他们都将在厨房度过。

张姐妹每次聚会都在心里想着:“这次结束了,下次再不做了。”但每次又都是聚会还没结束,圣灵又把新的异象放在她里面了。

为此,张姐妹还被人误会和埋怨过。张姐妹得再做解释,她笑呵呵地和大家说:“这真的不是我的计划,按着我的想法就没有这样的谋划。有许多事情出于人意都很难的,但最后就是又做了,聚会的人也得着了。这就是经历圣灵的引导,没有经历的人可真是不知道。”

女儿们

张姐妹觉得生命会传递生命,生命一定会生出生命。她抛出一个话题:“扫罗的后代为何没有再被记载呢?以利的后代呢?那亚伦、撒母耳的(后代)呢?”

张姐妹有两个女儿,两个孩子大不相同。

大女儿

提起自己的大女儿,张姐妹觉得还是很有亏欠。张姐妹早期带领教会时,还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,天天都在教会忙碌,忽略了家里还有个需要照顾的孩子,甚至女儿该上几年级也记不得了。

大女儿心里充满许多忧伤,她觉得:“妈妈关心教会,教会才是家,她这个女儿就好像不存在一样。”直到大女儿考上大学,并在团契中得到了上帝的医治,信仰也重新恢复。大女儿的心也变得不再冷漠,开始与张姐妹的心对齐。她在大城市工作,将自己的工作收入寄回给母亲,就像曾经的亚居拉供应保罗一样在经济上支持着母亲的服事。

小女儿

小女儿正值豆蔻年华,学习成绩一般,但非常喜欢与大人们坐在一起谈论信仰的问题。每回听分享受了感动,她就吟诗一首。前些天,小女儿作了一首诗,是关于耶稣的爱,并愤愤不平地讲:“上帝爱世人,为何人却不明白呢。”

小女儿还成为了家庭关系中的调解员。如果张姐妹与丈夫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冲突时,小女儿总会使用圣书的话来劝解易怒的妈妈。张姐妹常常被小女儿的话触动。

小女儿从小就能带着弟兄姐妹们各家的孩子一起玩儿,写作业、唱歌、讲故事。张姐妹觉得,女儿给了自己很多支持和力量。

长辈们

关于长辈们的故事,时间久远,张姐妹只能靠着碎片拼凑起来。她的舅爷受到山东的传教士的影响,成为家族中最早接受福音的人。爷爷信主,并移民来到西部之后,建立了如今张姐妹所在教会的根基。

张姐妹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,她说:“爷爷去世的时候,我还没有出生呢。但我的爸爸会经常传讲爷爷是如何教导他们的。”爷爷有7个儿子,2个女儿,13个孙子,23个孙女。父辈当中所娶的妻几乎也都信主了,现在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,整个家族中或许不信的人不过个位数。

爷爷奶奶在当地建立教会后,张姐妹的爸爸、三叔都相继参与服事。现在张姐妹成为教会的主要负责人。她感慨地说:“我们的家族很蒙福。只要哪里有我们的亲属,哪里就会有聚会,哪里就有服事。当然我们去哪里服事,哪里就会有接待,这都是上帝给的恩典。”

虽然长辈们的很多故事与经历没能被整理和保存下来,这实属遗憾。但相信每一位上帝儿女的故事,都已深深被记录在祂的册上,从来都不会遗失。

图片来源(Image Credit)Joey Yu via unsplash.com
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